《旅途传奇》: 五峰山传奇

发表时间:2019-02-20 06:44:13 作者:张厚生 来源:qidian.com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关于《《杀应为道》——你我不及的梦》相关知识。本篇中小编将再为您讲解标题《旅途传奇》: 五峰山传奇。

第一章 五峰山传奇

一、五峰山村一家人

五峰山村张姓人,江西迁来安新家。

猛虎凤凰山下住,学屋堰旁建新房。

明末清初来此地,如今已经三百年。

祖孙已近十几代,面朝黄土背朝天。

以前没有读书人,文字记录也不全。

如今来到新中国,儿孙满堂创奇迹。

五峰山村地属于宜昌市下面的宜都市,坐落在枝城镇的偏远山区。五峰山村处于长江南边,到长江边最近的一个港口洋溪也有三四公里路,和松滋市交界。

五峰山村因有座山有五个山峰而得名,五峰山从东到西有五个山峰,中间山峰最高,估计有几百米高左右,俊秀挺拔。

在南山坡的山脚下就是五峰山村了,一些农户的住房建在山脚下。山的脚下有片开阔地,最宽处也就几百米,开阔地的中间有条小小的河流,从西边地势高的上坡上,顺山而下,从西向东流淌,逐渐汇集成一条小河。灌溉河道旁边的农田,经过松滋境内,汇集最后注入长江内。而开阔地的南边又是一座由凤凰山和虎头山连接起来的一个南边屏障。我们的家正是在坐落在南边虎头山的山脚下,名叫富家湾的一个小地方。

据1922年出版的家谱记载,我们祖先是明末清初从江西南昌迁移过来的,已经三百多年历史了,开山鼻祖是张志明,到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是第十五代了。

据查​张氏始祖——挥公张姓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得姓始祖挥公,是黄帝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宿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或改进)了弓。于是,黄帝封挥公为专门负责制造弓的长官——“弓正”,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张”。

张氏祖先发源于今河北清河县一带,然后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向外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入江西南昌县,据查询江西张氏族谱,我们的祖先张志明属于张姓59代后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江西南昌迁移到湖北宜都熊家冲五峰山村。

我们这一房家谱上的排序是,张志明-加相-廷琥-明鳳-之祯(1711年-1755年)-一龙-德骏-绍武-昌林-正有-天寿-祖祯-尚远。

张尚远就是我们的爷爷,家谱上记录宗派顺序是:志加廷明之(一,德)、绍昌正天(祖、尚)常、修(厚)仁兴家远、积学传世长、定国维道义、安邦在忠良、光耀庆贤广、万年永发祥。

据我们家里母亲口述的故事中,最早是关于爷爷的爷爷天寿开始的一些事情,太公父亲天寿时代,家里有六兄弟,天寿的六个儿子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按顺序排下来是祯祥锦绣乾坤,家庭很大,大概有三十多口人,1906年左右开始分家,分家时采用抓阄的方式分家,我们太公是家里老大张祖祯,抓到的是一栋砖瓦房的一半,并带九亩地,这份家产以前是一周姓人家的祖产,周姓人家因为祖上有人考取举人,在朝廷做官,积攒下来这份家业,周家人觉得房子太大,就把砖瓦房的一半卖给张家,并带九亩地。

太公住进来后,张家由于太弱,和周家住在一起,总受欺负,争不过周家,就在周家后人象征性付了一些钱后,就又把房子和土地又买了回去,这时太公家就在离开家几百米一口堰塘的边上盖了三间茅草房,耕种很少的一点薄地,这个地方就叫学屋堰,这时家道中落,生活很艰难。

张祖祯太公1865年出生,1951年去世,享年86岁。​​太公四十岁时中年得子,爷爷1908由姓关的太婆婆所生。

据说当时,不但家道中落,后人也不兴旺,第一男孩是个哑巴,还生了四个姑娘,据说也是智商一般,出嫁后都很少回家。

爷爷出生三岁那年,也就是1911年,爷爷亲生母亲就过世了,后来爷爷有了一个曹姓后妈。

1925年左右,爷爷17岁和婆婆结婚,婆婆叫周顺英,出生在叫天坑堰的地方,从五峰山村祖屋学屋堰出发向西走,翻到一个山顶,就是天坑堰,因为山顶上有一个天坑,里面积水形成一个堰塘而得名。婆婆有一个弟弟是老师,叫周顺宏,据说这个弟弟文化水平很高,在当时的群建小学当老师,在当地十分有名,对母亲他们的教育影响很大。

爷爷很能吃苦,17岁结婚后没有地种,就和婆婆一起外出到几十里外的松滋湖区,去给地主帮长工。一干就是五年,后来由于婆婆怀上母亲,并得了重病才被担架抬回五峰山老屋来。

1932年冬天,爷爷婆婆回来参加婆婆弟弟周顺宏的婚礼,在张家和周家长辈的压力下,爷爷奶奶才留下了在五峰山村的茅草屋里生下我母亲张常秀,十二月初二,母亲出生在现在的五峰山学屋堰老屋中。

母亲出生一个月,爷爷婆婆和曹姓后妈无法相处,只有在靠近天坑堰婆婆父母家的东边山顶上开垦种一点薄地,并盖了一间茅草房,由于地太贫瘠,沙石又多,面积又少,后来没法生活,母亲六岁时和爷爷婆婆才搬到天坑堰,​​去租种一个杨姓人家的二亩薄地,日夜劳作,勉强能维持生活。​

1941年,母亲九岁的时候,在舅舅周顺宏的坚持和带领下,母亲开始在附近小学读书,一直读到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停止继续学习,回家专门帮爷爷婆婆干活。

由于母亲十二岁左右母亲开始回到家里,开始帮爷爷一家干活,家里多了一个帮手,家里那时候生活开始有些变化,开始改善一些。

母亲在15岁左右的时候在爷爷婆婆的操办下,招上门女婿成家,父亲姓罗,老家是附近不远处罗家天坑的人,比母亲大七岁左右,经常在母亲家附近帮人家干活,后来逐渐有些认识了解。

父亲上门后,跟母亲姓,改名叫张常玉,这时候,由于父亲的到来,这个家庭开始奋斗追求新的生活,日子开始变得有希望了。

可是,就在结婚的第二年,一场奇怪的大火,让房屋和家具全部付之一炬。家里又变得一贫如洗。爷爷婆婆、父母亲一段时间只能是在大火后的残墙附近临时搭棚子居住生活。

一家人由于无法生活,这时候母亲开始出门到有织布机的地主家开始帮工,学习织布,由于母亲用心刻苦,很快就学会了织布手艺。

1949年,解放了,政府给爷爷婆婆一家分了地和山林,还把母亲学习织布的织布机也分给了母亲,这时候母亲就开始日夜织布,那时候国家人口数量发展增加很快,国家织布产业还很落后,这样民间家庭织布行业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家里经济情况由于母亲织布也开始有了很大的改观。

1950年左右,由于在山脚下住的太公长期瘫痪在床上了,眼睛也失明了,太公娶的第二个曹姓夫人是唱戏出生,也不怎么会做事,这时候家庭已经开始衰败得很差了,三间茅草房也快倒塌了,张家人看不过去,要求爷爷回家来给太公养老,估计是爷爷奶奶和太公一家人由于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爷爷就安排父母亲下山来和太公他们一起住,回到学屋堰边的老屋。

1950年母亲是18岁,父亲25岁,回到老屋,和85岁的太公一家一起生活,担负起一家的生活重担。面对贫困的环境,父母开始拼命劳动,种地、织布、放牛羊、砍柴等等各种农活,一年上头,各种活样样都拼命的干,父亲每天早上还挑柴到十里外的洋溪码头去卖,这样家庭经济状况很快就有些变化。

1951年,长年生病卧床不起的太公张祖祯离开人世,享年86岁。葬于祖屋后几十米的山脚下,一块菜地边,由于当时经济差,也没有留下石碑。​

1952年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张厚林出生,家里新添一个男孩,一家人充满了新的希望,家庭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经过父母不断努力,不分日夜的织布,干活,终于家庭条件开始有了很大变化,爷爷婆婆也在1955年从天坑堰搬下来和父母同住,两家合一家开始新生活。

这时候家里已经开始盖准备新房子了,经过一家人辛勤劳动努力,在周围亲戚乡亲的帮助下,1956年四间瓦房的新房子终于盖好了,一家人住上自己盖的新房子了,开始了新的生活。

1957年婆婆周顺英由于伤害重感冒,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离开了人世,享年50岁。葬于祖屋后几十米的自有的山脚下,菜地旁,在太公祖祯的墓地的东边几十米远处。

1958年是大跃进,吃集体食堂,生产队很快就没有粮食了,后来加上自然灾害,日子艰难了一段时间。

​1960年,生活条件刚刚开始好转,国家也号召多生孩子,当革命的好妈妈。我姐姐张金梅1960年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再后来1962年,我二哥张厚志出生来到这个家庭。1964年,张厚生我作为家庭排行老三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1966年我弟弟张厚城也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据母亲讲大哥后面还有两个妹妹出生后一个养到四岁,一个养到两岁,都很聪明伶俐,但是后来都不幸夭折了。

这样,爷爷、父母加上五个孩子,一家八口人就开始了在五峰山富家湾学屋堰开始了新的生活。​

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土地归地主所有,因此没有土地的穷人生活十分艰难,穷人家由于极度贫困,没有地,没有山,居住都很困难,因此生养不起后代,更不能送孩子上学读书了。这样人口就无法高速增长,社会也就不能快速发展和进步。

1949年,中国解放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把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分给了穷苦劳百姓,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获得了巨大的激励和发挥。

农民有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于居住的房屋,加上国家政策支持,老百姓生育后代的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中国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从解放前的四亿左右的中国人,快速增加到后来的八亿中国人,再到现在的13亿中国人。

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前进,供需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的人口快速增长,也为后来的1977年开始持续几十年至今的改革开放准备了大量的劳动力,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准备了无数勤劳的劳动大军。

第二章张尚远爷爷传奇

我们的山村老爷爷叫张尚远,1908年出生在五峰山村富家湾学屋堰,爷爷活到1997年离开这个世界,享年九十岁,整整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峰山村从头到尾所有发生的一些主要故事,从清朝到民国,最后生活在新中国,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

爷爷的生母姓关,爷爷出生三年后,1911年关姓生母就去世了,张祖祯太公就又取了一个曹姓夫人,也就是爷爷的后妈。

据说当时家家里很穷,有个男孩是哑巴,还有四个女孩智商都很一般,日子过得很艰苦,据说这些女孩出嫁后,都很少有回来的,慢慢也就失去联系了,看来那个时候家里确实太贫穷了。

​1925年左右,爷爷17岁和婆婆结婚,婆婆叫周顺英,出生在叫天坑堰的地方,从五峰山村祖屋学屋堰出发向西走,翻到一个山顶,就是天坑堰,因为山顶上有一个天坑,里面积水形成一个堰塘而得名。婆婆有一个弟弟是老师,据说这个弟弟文化水平很高,在当时的群建小学当老师,在当地十分有名,对爷爷、母亲他们的教育影响很大。

爷爷很能吃苦,17岁结婚后没有地种,就和周顺英婆婆一起外出到几十里外的松滋湖区,去给地主帮长工,种棉花,一干就是五年,也就是在棉花地旁边搭建一个草棚,一年四季吃住在那里,帮地主家种植和打理棉花,维持一口生计,过着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贫穷生活。

1932年冬天,由于婆婆怀上母亲,并得了重病才被担架抬回五峰山老屋来,借口还是回来参加婆婆的弟弟周顺宏的婚礼赶回来的。

听说后来还是在周家和张家的老人们的压力下,才让母亲出生在学屋堰这个地方,并取名张常秀,母亲出生后没有一个月,由于婆媳关系恶化,爷爷婆婆带着刚刚出生的母亲离开家,往西走,顺屋子后面的山沟爬上猛虎上的一个山顶附近的一个平台缓冲区域,离西边天坑堰几千米的地方,有个叫小湾子的地方,搭建一个茅草棚,并开垦一点薄地,一年上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薄地砂石很多,庄稼收成很少,一家三口人在那里开始艰难的生活。

爷爷在草棚附近人工开挖了一个小水坑,靠雨季下雨收集雨水供应一家长年饮水洗漱用。天干的时候水坑干渴,就得到很远的天坑堰去挑水。​

由于地里很多砂石,不论是种小麦、玉米还是地瓜,庄稼由于肥力差,产量都很低,收获都很少​,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因此一家人都生活经常在饥寒交迫之中。靠天老爷生存,家庭生活十分贫穷,还有一个出生没多久的女儿要抚养。应该讲这是我们张家爷爷这个家族最贫穷的时候了。

后来​家人亲戚通过想办法,爷爷一家人搬到向西几千米的天坑堰附近租种杨姓地主家的两亩薄地,生活才稍微有些好转。那个地方处于猛虎山,凤凰山峰的交界处,地势平缓些,也是处于半山腰上的一个开阔地,有一个天坑堰塘而闻名。

过了几年,那时候应该是1941年左右了,母亲八九岁时候就在周顺宏舅舅的坚持下去附近小学读书三年,读书识字,到三年级时候,家里确实困难没有办法,母亲张常秀退学回家帮助爷爷婆婆干活。

由于母亲十二岁左右开始回到家里,开始帮爷爷一家干活,家里多了一个帮手,家里那时候生活开始有些变化,开始改善一些。​

1947年,母亲在15岁左右的时候在爷爷婆婆的操办下,招上门女婿成家,听母亲讲,父亲姓罗,老家是附近不远处金岗岭罗家天坑一带的人,比母亲大七岁左右,经常在母亲家附近帮人家干活,后来逐渐有些认识了解,发展成为一家人。

父亲上门后,跟母亲姓,改名叫张常玉,这时候,由于父亲特别有力气,又特别勤快,屋里屋外什么活都能干,而且脾气又很好,这个家庭开始奋斗追求新的生活,日子开始变得逐渐红火起来。

可是,就在结婚的第二年,1948年,一场奇怪的大火,让房屋和家具全部付之一炬。家里又变得一贫如洗。爷爷婆婆、父母亲一段时间只能是在大火后的残墙附近临时搭棚子居住生活。听母亲讲,当时可能是爷爷由于多话而得罪了一个远房亲戚所致,后来也没有结论。

一场大火烧光了所有家产,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家人由于无法生活,这时候母亲开始出门到有织布机的地主家开始帮工,学习织布,由于母亲用心刻苦,很快就学会了织布手艺。

1949年,解放了,政府给爷爷婆婆一家分了地和山林,还把母亲学习织布的织布机也分给了母亲,这时候母亲就开始日夜织布,那时候国家人口数量发展增加很快,国家织布产业还很落后,这样民间家庭织布行业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家里经济情况由于母亲织布、爷爷和父亲辛苦劳动,开始有了很大改善。

而爷爷和父亲继续勤快的劳动,不分黑夜,吃了不少苦,留下了很多汗,生活逐渐坚持了下来,并慢慢变好。​

1950年左右,由于在山脚下住的太公张祖祯长期瘫痪在床上,眼睛也失明了,太公娶的第二个曹姓夫人是唱戏出生,也不怎么会做事,这时候家庭已经开始衰败得很差了,三间茅草房也快倒塌了,张家老一辈的人看不过去,在当地政府要求下,集体开会要求爷爷回家来给太公养老,估计是爷爷奶奶和太公一家人由于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爷爷不愿回来,就安排父母亲下山来和太公他们一起住,回到学屋堰边的老屋,一边劳动,一边照顾老人。

1950年母亲是18岁,父亲25岁,回到老屋,和85岁的太公一家一起生活,担负起一家的生活重担。面对贫困的环境,父母开始拼命劳动,种地、织布、放牛羊、砍柴等等各种农活,一年上头,各种活样样都拼命的干,父亲每天早上还挑柴到十里外的洋溪码头去卖,这样家庭经济状况很快就有些变化。

1951年,长年生病卧床不起的太公张祖祯离开人世,享年86岁。葬于祖屋后几十米的山脚下,一块菜地边,由于当时经济差,也没有留下石碑。​

1952年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张厚林出生,家里新添一个男孩,爷爷新添一个大孙子,一家人充满了新的希望,家庭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经过父母不断努力,不分日夜的织布,干活,终于家庭条件开始有了很大变化,爷爷婆婆也在1955年从天坑堰搬下来和父母同住,两家合一家开始新生活。

这时候家里已经开始盖准备新房子了,经过一家人辛勤劳动努力,在周围亲戚乡亲的帮助下,1956年四间土砖瓦房的新房子终于盖好了,一家人住上自己盖的新房子了,开始了新的生活,只见堂屋门口,用巨大毛笔书写有“爱国发家”四个蓝色大字,据说是婆婆弟弟周顺宏书写的,确实十分刚劲有力,现在一般人用茅草写不出来这样大、这样漂亮的字了。

1957年婆婆周顺英由于伤寒得了重感冒,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50岁。葬于祖屋后几十米的自有的私家山脚下,菜地旁,在太公祖祯的墓地的东边几十米远处。

我们爷爷从此就一个人和我们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年,一直到1997年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再娶。​

1958年是大跃进,吃集体食堂,生产队很快就没有粮食了,后来加上自然灾害,日子艰难了一段时间。

​1960年,生活条件刚刚开始好转,国家也号召多生孩子,当革命的好妈妈。我姐姐张金梅1959年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再后来1962年,我二哥张厚志出生来到这个家庭。1964年,张厚生我作为家庭排行老三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1966年我弟弟张厚城也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据母亲讲大哥后面还有两个妹妹出生后一个养到四岁,一个养到两岁,都很聪明伶俐,但是后来都不幸夭折了。

时光一晃,很快进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03油库在五峰山凤凰岭修建,整个山村沸腾了,爷爷他们也感受到了新生活的气息,也能每天听到高音喇叭中播放的新闻,也能在傍晚去露天电影放映地去看电影了,我相信这个时候的爷爷是十分快乐和幸福的。

七十年代初,我们已经上小学了,因此记得一些爷爷的事情了。爷爷那时候已经是年过六十的人了,但是从来没有看到他停止过劳动,一米七几的身高,瘦瘦体型,面带微笑,短的小山羊胡须,从来不发火生气,从来也没有见到他胖过,也很少听说生过病。住院吃药的事情几乎没有听说过。

爷爷还是一个手艺人,可以做蓑衣,周围远近十分有名,因为做的质量好,农闲时节几乎都在外面给别人做蓑衣。

蓑衣是当时一种雨衣,利用湖北宜都当地山上的一种棕树,从上面剥下来一片片树棕,棕是由一根根细细的黄色的硬棕丝,密密交错的编制在一起,成型、柔软、防雨,一块块晒干的树棕叠加在一起,并编制成一件大型衣服一样形状,用提前搓成的细细棕绳子一块块缝制在一起,就成了蓑衣了。防雨防腐,寿命长。

在湖北春夏秋天,都有下雨的时节,下雨也要到地里干活,蓑衣往身上一披,再带上斗笠就可以下地干活了,因为栽种地瓜,插秧的季节都是湖北多雨的季节,你必须利用下雨天去栽种,提高成活率。因此,蓑衣在当时就是十分重要的农具了,每家几个劳力,就要几件蓑衣。​市场需求量很大。

由于爷爷朴实,干活细致,性格好,编制的蓑衣当地远近有名,因此农闲时期,冬天里,几乎都在外面给别人编制蓑衣,干百家活,吃百家饭,听百家新闻,有时快到新年了才回家过年,过完十五又出去干活了。​

爷爷爱抽烟,经常手拿一个半米长的铜制烟杆,两头是铜做的烟嘴和装烟叶的烟袋锅子,中间用荆竹做成,串联而成,结合密实,密不透风,大烟杆,仿佛一直都在爷爷身边,只要有空就会抽上几口旱烟袋,​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个人爱好了。估计也是后来生活好了慢慢形成的一个习惯。

而所谓烟叶也是自己种的,每年春天,在屋后菜地里,安排特别的一个区域,平整好一块土地,撒上肥料和烟叶种子,浇上水,过几天就发芽了,有时候要进行移栽到更大的一块地方,这样一块烟叶地就种好了,进行几次施肥,除草,烟叶就会长得很高,淡绿色的叶子也会很大很肥,如芭蕉叶一般。

等到夏天的时候,烟叶就被爷爷收割回家,用几根草绳子挂了起来,一片片叶子的柄部就被固定在两股绳子扭在一起的缝隙里,一扭就把烟叶固定紧了,这样均匀分布一字排开,然后把绳子两端固定在两个大树之间,进行晾晒,晚上收回家中,这样来回几天,烟叶慢慢就晒干了,晒干的过程中还要反复的揉搓,有时加点芝麻这类的香料,就更好了。

这么反复几天,烟叶就晒制好了,捆成小碗口粗的一捆捆,扎紧用废报纸包好存放好。质量好的用来待客,差点的就自己抽了。如果有多余的烟叶还可以卖给经销店,换些零花钱家用。

爷爷抽烟的时候会把烟叶掐成几段等长,然后展开,大小依序重叠在一起,卷成一个雪茄状,装在烟袋锅子里,然后用火点燃,就可以享用了。​对于特别小的零碎烟叶有时要用废纸卷裹住成一个雪茄状才可以。​

爷爷会干各种农活,是一个生产劳动的好把手,生产队里各种劳动他都会参加,就是后来六七十岁了,我也没有见到他停止下来,一直热爱劳动。为人正直朴实,人缘很好。

每年插秧季节,爷爷先要把秧苗从水田苗圃里拔了起来,捆成一捆捆,然后送到大水稻田里去插秧,爷爷就是这方面高手,只见他坐在一个木马上,所谓木马就是一个小木凳子,不同之处在于凳子四只脚是固定在一块两头上翘的木板上,这样就可以放在水田里,人坐在上面不容易陷下去,还可以滑动,而坐的凳子是用绳子变成,可以防水。

只见爷爷他们坐在上面,双手不停的拔出秧苗来,然后用毛草捆成一把把,一会儿一块地上的秧苗就拔光了,然后继续往前滑行,继续拔秧苗,一大块秧苗苗圃就这样被全部拔完了,壮劳力把一把把秧苗装在一个特制的竹框上,挑到一块块秧田,用力丢到各处,供插秧的人去插秧用。

爷爷是这方面的高手,有时候手都有血泡老茧,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停止过,因此效率高。因为要速度快,还要秧苗不断,不损伤,质量好,是个很重要的技术活,每年生产队干这种农活他都参加,而且还是重要骨干,我们一直看他每年都参加这项劳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爷爷对几个孙子也是痛爱有加,小时候抚养教育我们,教育做人,学干一些农活,带我们放牛羊。

记得那还是1981年,我在宜都二中读高二的时候,由于当年要高考没有时间回家去背菜和米,七十二岁的爷爷走了三十几里路来到学校,背来了米和菜,供应我的生活,让我安心学习,当我收到菜以后,就可以安心无忧的学习了,可是勤劳的爷爷还要走三十里路回家,这是一天一个来回呀,我很佩服一个七十二岁老人的这种动力和希望,正是对我们的巨大希望和深爱,他才会有这种劲头坚持下来,每每我想到这里我都会被爷爷这种吃苦耐劳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也转化成激励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

1981秋天年,经过剧烈高考,我们学校有几个过线,那时候我十分有幸考上了宜昌工业学校,在校学习了几个月,机制专业,我还是喜欢,但是,当我得知有一些高中同学回到宜都一中、二中在继续复读,我也希望和他们一样继续复读,考上更好的大学,因此,我就给学校请了假,说家里有急事,回家看看。​

我坐船坐车,山远路远的赶回到家乡,从茶园下车走山间小路回到家里,在屋后面我看到爷爷、父母亲三个人都是汗湿了衣服在屋后面堆放材堆,一捆捆的材,从山上砍下来挑回家,堆放到一起,堆码很高,用稻草铺盖在上面防雨。这些材在冬天和明年的一整年都可以用来做饭用。

只见爷爷、父母亲的身上衣服全部是汗湿的,并且十分的忙碌,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瞬间就被感染和融化了,一个字都没有再提到高中复读的事情,我不希望爷爷、父母再为了我而受累,用生命和血汗支持这个家,我要刻苦学习,尽量自力,减轻家里负担,让父母尽快从贫穷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给家里说,我想家了,有天空余时间,回家看看,住了一晚上,我就启程赶回宜昌工业学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这次回家的教育是深刻的,改变了我犹豫不决的心态,坚定继续向前走的目标和决心。

1997年,那时候我已经离开故乡十六年头了,1995年我从东风汽车被调到惠州参加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合资企业的建设,1997年那一年年初,我被公派到日本学习日语和到工厂学习日本本田汽车发动机制造的技术,夏天回国,因此那年春节,我计划回家,期间很有几年没有回故乡了。

春节回家,当我们这次见到爷爷的时候​,爷爷已经是人到暮年了,耳朵听力不太好,眼睛视力也有些下降,嘴角的胡子依然,清瘦的身材已经有些弓腰了,其它一切都是很健康,我们一大家人从全国回来团员,十分开心,我还用从日本带回来的照相机给大家录像,还对爷爷做了一个短短的采访,爷爷在里面挥了一下手,说了几句话,这段录像现十分珍贵,因为这是爷爷留下来最后的视频了。

再后来,也就是这年的夏秋之际,爷爷离开了我们,听家人说爷爷是在放牛途中,老牛不听话,被老牛顶了一下,翻到了一个高坎下面的深沟里了,因为人头部落地,再也没有起来,就离开了我们,爷爷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生命突然停止在放牛的途中。

那时候我在广东惠州东风本田零部件公司工作,交通不方便,家人担心我赶回来太远,就没有通知我这件事情,很过了一段时间后才通知我,这一年是1997年,爷爷就这样在劳动中途离开了我们,没有享受到我们的什么福,他就这样永久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爱的一家人和这个可爱的世界,享年90岁。

爷爷​被家人安葬在屋后面的山坡上,挨近婆婆的坟墓很近,和他生活奋斗的这篇土地完全融为了一体,他奋斗一生,勤劳一生,奉献一生,把一个个孙子送上学,培养成人,为这个大家庭流完了最后一滴血和汗,安息在他朝夕相处的群山之中,他的精神将永久激励家人们继续前进。一直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中国农村有千千万万我爷爷这样老实朴素的农民,为了一家人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任何故事和文字,我们因此记录下来他们一生平凡的故事来,不忘记初心,不忘记来路,不忘记历史,激励我们前行,成千上万这样中国老爷爷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一部真实的历史。

如何让这些老人们生活幸福健康,有尊严,是我们每个中国后代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千万个中国人长期的奋斗目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的根大多数在乡下,那里有我们的历史和乡愁。

编后语:关于《《旅途传奇》: 五峰山传奇》关于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希望本站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如有疑问可跟帖留言,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回复。 下一篇内容是有关《《弑封天地》:弟一章 意外觉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推荐

相关应用推荐

玩家点评

条评论
小呆呆
小呆呆 陕西省延安市 发表于:2019-02-20 07:14:45
《旅途传奇》:《旅途传奇》: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陈吉喆同學
 陈吉喆同學 山东省济南市 发表于:2019-02-20 07:06:55
怎么?夕阳有心脏病?那个心脏就在夕阳身上吧!
风化尘埃
风化尘埃 安徽省六安市 发表于:2019-02-20 06:58:49
为作者冲了一杯咖啡。作者赶稿一定困死了,冲杯咖啡吧,我的一片心意。
|、吃货·
|、吃货· 安徽省 发表于:2019-02-20 06:54:11
看这篇小说很舒服,,送月票一张,希望能每天多更一些,加油!!!
笙歌。
笙歌。 广东省惠州市 发表于:2019-02-20 06:47:56
作者,怎么又断更了呢???

热门下载

  • 手机网游
  • 手机软件

热点资讯

  • 最新话题